你的位置: 半岛 > 音乐知识 > 钢琴技巧

行知读书会|从戏剧到音乐看贝多芬演绎莎士比亚经典戏剧

2024-06-17 13:26:53

  行知读书会|从戏剧到音乐看贝多芬演绎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当贝多芬跨越时空,将与莎士比亚展开怎样的对线日是“乐圣”贝多芬诞辰253周年纪念日,当天,行知读书会特别推出了纪念日专场活动。

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邹彦做客行知读书会,为大家解密贝多芬的《暴风雨钢琴奏鸣曲》,用专业的知识和见解向这位音乐巨匠致以最诚挚的问候。

 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着永无止境的“创新”和“超越”,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誉为钢琴音乐文献“新约圣经” 。《暴风雨钢琴奏鸣曲》是32首中的第17首。邹彦教授对《暴风雨钢琴奏鸣曲》的三个乐章进行了深入的音乐解析,并在现场进行了教学演绎。

  “贝多芬不是神,是活生生的人。”这是邹彦对贝多芬的最大感触。在邹彦的讲述中,听众们看到了贝多芬如何与自我、疾病及各种困难进行斗争,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。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相似,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样是对个人情感半岛·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、个人历程的弘扬。

  1802年夏,饱受耳疾困扰的青年贝多芬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期,在严重的精神危机的笼罩下,他创作出了《D小调钢琴奏鸣曲》(Op.31/2)。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中,这首作品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。这首作品被冠之以“暴风雨”的标题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贝多芬与自己的私人秘书安东·申德勒(Anton Shindler)的一次谈话。申德勒声称,他问贝多芬这首奏鸣曲作何解释时,他得到的是一个神秘的回答:“去读莎士比亚的《暴风雨》吧”。

  这个简洁的回答将跨越近两百年的两部杰作紧紧地联结在一起,后世便将这首奏鸣曲题为“暴风雨”(The Tempest),它和“悲怆”(Op.13)、“月光”(Op.27 No.2)、“热情”(Op.57)同为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,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延绵美感。

  《暴风雨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后一部戏剧,讲述了米兰公爵普洛斯波罗被弟弟篡权,和女儿米兰达一起流落荒岛。普洛斯波罗学得强大魔法,借助精灵的力量呼风唤雨,引仇人前来,令他们悔悟、认错,最后大家离开海岛回归米兰。“这个故事体现了莎士比亚最渴望的:和解、宽恕、平安,恶人被惩罚,公道回归。最重要的是,人性的软弱也得到修补,所有悲剧中的遗憾,在《暴风雨》中全部得到了补偿。”邹彦介绍。

  邹彦先带大家了解了一些著名音乐学家对贝多芬《暴风雨钢琴奏鸣曲》的评价,接着他分别对三大乐章作了详细解读。《暴风雨钢琴奏鸣曲》由三种不同的速度构成,广板(Largo)代表“莎剧”《暴风雨》中正义威严的米兰公爵普洛斯波罗,快板(Allegro)代表精灵爱丽儿,柔板(Adagio)代表米兰达。听众完全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三个角色的依次登场,以及他们所展现的戏剧冲突。

  第一乐章中的两次“宣叙调”,非常像戏剧人物的独白。在第二乐章,贝多芬用错落有致的旋律音区布局来暗示层层叠叠、错落有致的森林,暗喻着“莎剧”中的荒岛与他心中的大自然。

  第二乐章是康德哲学在音乐上的阐释。邹彦认为,对自然的敬畏感一直贯穿于整个乐章,这是一种敬畏的崇高。欢愉的副部主题是优美的,它令人联想到《暴风雨》剧中米兰达与腓迪南的爱情。但这又不仅限于是剧中人物的爱情,而是作为全人类的爱情而出现的。

  在第三乐章,听众则能感受到普洛斯波罗在戏剧中向观众们道别“我饶恕了我的仇人,请不要再把我永远孤立在这个寂寞的荒岛。我再没有魔法迷人,再没有精灵为我奔走;我的结局将要变成不幸的绝望,除非依托着万能的祈祷的力量,它能把慈悲的神明的中心刺彻,赦免了可怜的下民的一切过失。你们有罪过希望别人不再追求,愿你们也格外宽大,给我以自由!”这实际上也是莎士比亚借普洛斯波罗向所有人道别,这一段话也可以看作是《暴风雨钢琴奏鸣曲》的一个注解。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、阎华工作室、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。

微站点
查看微站点
个人中心
人工客服
购物车
回顶部